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
政策法规 Notice |
 |
|
|
|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试行 ) |
住房城乡建设部 环境保护部 科技部 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试行 ) 》的通知 建城〔 2009 〕 2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 ( 建委、市政管委、水务局 ) 、环保局、科技厅 ( 委 ) , 计划单列市建委 ( 建设局 ) 、环保局、科技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环保局、 科技局 : 为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步 , 明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 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原则 , 指导各地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发和推广 应用 , 促进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 避免二次污染 ,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 促进节能减 排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环境保护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制定了《城镇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试行 ) 》 。现印发给你们 , 请结合本 地区实际认真执行。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密切合作 , 加大投入 , 加强污水处 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如遇有关问题 , 请将意 见告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住房城乡建设部 环 境 保 护 部 科 技 部 二 0 0九年二月十八日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试行 ) 1. 总则 1.1 为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水平 ,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 促进经济社 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 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 制定本技术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所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 以下简称 " 污泥 "), 是指在污水处理过 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 , 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1.3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污泥的产生、储存、 处理、 运输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和 技术选择 , 指导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设计、环评、建设、验收、运营和管理。 1.4 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源头削 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 , 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控制 , 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 污泥特性 , 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 , 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 1.5 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 ; 鼓励回收和利用 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 , 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1.6 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 ;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 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衍 生产品。 1.7 国家鼓励采用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处理处置污 泥;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污泥处 理处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2.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 2.1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污泥处理处置 规划应符合城乡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与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土地利用等相关专业规划 相协调。 2.2 污泥处理处置应统一规划 , 合理布局。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宜相对集中设置 , 鼓励将若干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集中处理处置。 2.3 应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划污泥产生量 , 合理确定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 近期建设规模 , 应根据近期污水量和进水水质确定, 充分发挥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效益。 2.4 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 ,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 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污泥处理必须满足污泥处置的要求 , 达不到规定要 求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 ; 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尚未满足处置要求的, 应加快整改、建设, 确保污泥安全处置。 2.5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统筹兼顾污泥处理处置 , 减少污泥产生量 , 节约污泥处 理处置费用。对于污泥未妥善处理处置的 , 可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城镇污水处理厂对主要 污染物的削减量。 2.6 严格控制污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必须按规定在企业内进行预 处理 , 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 达到国家、 地方或者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 3. 污泥处置技术路线 3.1 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地理位置、 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 , 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置方式。污泥处置是指处理后污泥的消纳过程 , 处置方式有土地 利用、填埋、建筑材料综合利用等。 3.2 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污泥土地利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标准和规 定。污泥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等。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土地改良和 园林绿化 , 并列入政府采购名录。允许符合标准的污泥限制性农用。 3.2.1 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时 , 泥质应满足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 质》 (CJ248) 的规定和有关标准要求。污泥必须首先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 , 并根据 不同地域的土质和植物习性等 , 确定合理的施用范围、施用量、 施用方法和施用时间。 3.2.2 污泥用于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等土地改良时 , 泥质应符合《城镇污水 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泥质》 (CJ/T 291) 的规定 ; 并应根据当地实际 , 进行环境 影响评价 , 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3.2.3 污泥农用时 , 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 , 并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 物控制标准》 (GB4284) 等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农用标准和规定。污泥衍生产品应通过 场地适用性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 , 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污泥农用应 严格控制施用量和施用期限。 3.3 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有条件的地区 , 应积极推广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 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是指污泥的无机化处理 , 用于制作水泥添加料、制砖、 制轻质骨 料和路基材料等。 污泥建筑材料利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 并严格 防范在生产和使用中造成二次污染。 3.4 污泥填埋。不具备土地利用和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条件的污泥, 可采用填埋处置。 国家将逐步限制未经无机化处理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污泥填埋应满足《城镇污水处 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 (CJ/T249) 的规定 ; 填埋前的污泥需进行稳定化处理 ; 横向剪切强度应大于 25KN/m2; 填埋场应有沼气利用系统 , 渗滤液能达标排放。 4. 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4.1 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实现污泥减量化的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 , 根据污泥 处置要求和相应的泥质标准 , 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4.2 污泥以园林绿化、农业利用为处置方式时 , 鼓励采用厌氧消化或高温好氧发酵 ( 堆肥 ) 等方式处理污泥。 4.2.1 厌氧消化处理污泥。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 , 产生的沼 气应综合利用 ; 厌氧消化后污泥在园林绿化、农业利用前 , 还应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 理。 4.2.2 高温好氧发酵处理污泥。鼓励利用剪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和砻糠、谷壳、秸 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高温好氧发酵添加的辅助填充料, 污泥处理过程中要防止臭气污染。 4.3 污泥以填埋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高温好氧发酵、石灰稳定等方式处理污泥,也 可添加粉煤灰和陈化垃圾对污泥进行改性。 4.3.1 高温好氧发酵后的污泥含水率应低于 40%。 4.3.2 鼓励采用石灰等无机药剂对污泥进行调理 , 降低含水率 , 提高污泥横向剪切 力。 4.4 污泥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为处置方式时 , 可采用污泥热干化、 污泥焚烧等处理 方式。 4.4.1 污泥热干化。采用污泥热干化工艺应与利用余热相结合 , 鼓励利用污泥厌氧 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热能、垃圾和污泥焚烧余热、发电厂余热或其他余热作为污泥干化 处理的热源 ;不宜采用优质一次能源作为主要干化热源 ; 要严格防范热干化可能产生 的安全事故。 4.4.2 污泥焚烧。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 , 可采用污泥焚烧工艺。 鼓励采用干化 焚烧的联用方式 , 提高污泥的热能利用效率 ; 鼓励污泥焚烧厂与垃圾焚烧厂合建 ; 在有条件的地区 , 鼓励污泥作为低质燃料在火力发电厂焚烧炉、 水泥窑或砖窑中混合焚 烧。 4.4. 3 污泥焚烧的烟气应进行处理 , 并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 等有关规定。污泥焚烧的炉渣和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分别收集、储存、运输 鼓励对符合要求的炉渣进行综合利用 ; 飞灰需经鉴别后妥善处置 。 5. 污泥运输和储存 5.1 污泥运输。鼓励采用管道、密封车辆和密闭驳船等方式;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 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暴露、洒泪或滴漏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 5.2 污泥中转和储存。需要设置污泥中转站和住在设施的,可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 施设置标准》(CJJ27)等规定,并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和使用。 6. 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与监管 6.1 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监管;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 ( 以下简称运营单位 ) 应保障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安全稳 定运行。 6.2 运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 , 落实安全生产责 任制 ; 执行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 , 保证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 ; 应制定相关 的应急处置预案 , 防止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发生。 6.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单位和各污泥接收单位应建立污泥转运联单制度 , 并定期将记录的联单结果上报地方相关主管部门。 6.4 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备的检测、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 , 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 及其副产物的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 , 相关资料至少保存 5 年。 6.5 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 , 对污泥土地利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 管理。 污泥土地利用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 定期对污泥衍生产品土地 利用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进行评价。污泥处理处置场所应禁止放养家畜、家禽。 6.6 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填埋场的监督和管理。填埋场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 关标准和规范 , 定期对污泥泥质、填埋场场地的水、气、 土壤等本底值及作业影响进行 监测。 6.7 污泥焚烧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 定期对污泥性质、污泥量、 排 放废水、烟气、炉渣、飞灰等进行监测。污泥综合利用单位还需对污泥衍生产品的性质和 数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7. 污泥处理处置保障措施 7.1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 , 规范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7.2 地方人民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和管理水平 , 污水处理费应 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 ; 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 , 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 7.3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 对于列入国家鼓励发展 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 , 按规定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 ; 建立多元化投资和运营机 制 , 鼓励通过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 ,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 |
|
|
|
|
|